崇明島探索從“+生態”到“生態+”的規劃建設之路
【www.51dle.com.cn南京純水設備】上海崇明肩負著生態保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面臨生態本底薄弱,城鄉建設空間績效偏低,人民群眾獲得感還不強等問題。面對生態島建設的更高要求和面臨的實際問題,近年來,崇明區從規劃入手,探索從“+生態”到“生態+”的規劃建設。不斷做“生態+”的文章,創新“生態+”規劃理念、社區治理方式、鄉村振興政策、制度,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生態”戰略厚植生態基礎,以“生態+”戰略彰顯生態價值
崇明是“生態之島”,作為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南京工業純水處理設備擁有東灘國際重要濕地、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和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太平洋西岸難得的凈土”。
由于受地緣、歷史、基礎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崇明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滯后于上海其他地區,自20世紀末開始,崇明一直在研究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
2001年,中央人民政府批準《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明確將崇明島建設成為生態島,崇明自此開始生態發展之路的探索。2006年,上海市政府批準《崇明縣區域總體規劃(2005—2020年)》(2016年7月,崇明撤縣設區),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生態島區的總體目標。2010年,上海市政府發布《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2010-2020年)》白皮書,明確要按照現代化生態島的總體目標,以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為指導,到2020年形成崇明現代化生態島建設的初步框架。
經過十幾年的生態島建設,崇明不斷做“+生態”的文章,生態立島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在生態島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問題與矛盾也日益凸顯:城鎮發展動力不足,鄉村發展進度緩慢,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還不強。
2016年12月,關于長江沿線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上海市政府發布崇明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要以更高標準、更開闊視野、更高水平和質量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打造長江生態大保護的標桿和典范。
面對生態島建設的更高要求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崇明區委區政府堅持規劃先行,崇明區新一輪總體規劃與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協同,工作同步推進。
在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引領下,在《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崇明區的干部和群眾一起對生態島的目標定位、價值內涵再認識再提升,以“+生態”戰略厚植生態基礎,以“生態+”戰略彰顯生態價值,描繪出一幅生態島建設的美好藍圖。
“+生態”戰略即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提升林、水、濕地等生態資源比重,強化生態網絡、生態節點建設以及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等措施,不斷厚植生態基礎,在自然生態意義上做到世界的水準。“生態+”戰略即致力于提升人口活力,培育創新產業體系,提升全域風景品質等,在城鄉發展、人居品質、資源利用等方面探索生態文明發展新路徑,彰顯生態價值。
不斷創新“生態+”社區治理方式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為讓老百姓在生態島建設的過程中更有獲得感,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崇明以廣大的鄉村地區為主陣地,以社區治理為主抓手,在規劃建設上做了四個方面的努力:構建適合崇明實際的城鄉體系、推進基本管理單元建設、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崇明以“三個全覆蓋”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南通純水處理設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2019年重點推進提升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規范化管理水平。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全覆蓋,2019年將完善垃圾“大分流”體系,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力爭達到36.4%。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覆蓋,探索形成符合崇明實際的農林廢棄物燃料化、飼料化、肥料化等多元化利用模式。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崇明發展的本質、重點和短板都在鄉村,因而崇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上做了很多努力。
創新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以策劃為基礎,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重點發展地區、農民集中居住點、保留農村居民點、公共配套點、低效建設用地減量點等內容,并對田、水、路、林、村空間也進行了優化調整布局。2019年全區鄉鎮和村莊都將實現規劃全覆蓋,從而為郊野地區發展提供有效的規劃引領。
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各鄉鎮在郊野單元(村莊)規劃中,均安排了1-2個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并大膽探索實踐,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和經驗。以先完成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的三星鎮為例,該鎮將新安村列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引入民營資本,與村級經濟組織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流轉了5000畝土地,試點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引入“智慧綜合管理平臺”,對田園綜合體的垃圾分類、污水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智能安防、智慧能源等都采用了科技管理手段,減少了人力管理成本;引入國家性專業團隊,為鄉村開展了一場“廁所革命”,將農村生活污水通過凈化槽的方式進行處理,使農村的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切實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南京實驗室純水處理設備全區在靠近城鎮的區域規劃了多處集中居住點,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2018年,4個試點鄉鎮完成了符合老百姓需求的設計圖集,啟動建設了第一批集中居住點。
不斷創新“生態+”規劃理念,明確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
立足于“+生態”和“生態+”戰略,《總體規劃》編制體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規劃理念。
規劃人口和建設用地上做“減法”。《總體規劃》一改以往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考慮發展給保護讓路,各類資源緊約束,自我加壓做減法。全區常住人口總規模由上版規劃的80萬人下調至本輪規劃的70萬人,與現有常住人口規模相當。此外,全區建設用地總規模由上版規劃的268平方公里下調至本輪規劃的265平方公里,相比以往更加注重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三條控制線”規劃管控保障生態空間和鄉村發展。《總體規劃》在2009年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兩規合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上海“多規合一”規劃編制的創新優勢,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從而明確了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
建立規劃戰略留白區。《總體規劃》將現狀低效利用待轉型的成片工業區以及規劃交通區位條件將發生重大改善地區的17.41平方公里區域劃為戰略留白區,約占規劃城鎮建設空間的13.1%。這些區域將嚴格控制建設活動,對確實符合生態島發展目標的優質項目進入,須開展相關的優質項目認定工作,經評估后才能釋放留白區空間用于規劃建設。
不斷創新“生態+”制度,舉全市之力建設崇明生態島
開展相關制度探索研究和實踐。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契機,積極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兩項制度的探索與研究。圍繞水、耕地、森林、灘涂四類自然資源,研究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研究制定《崇明區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強化領導干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等各項環境質量以及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的監測網絡系統。先后出臺若干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形成“1+X”模式的崇明生態島建設法制保障體系。
不斷完善生態島建設組織推進機制。2005年上海成立崇明生態島建設協調小組,2011年成立新一屆崇明生態島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南京反滲透純水處理設備隨著《崇明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再次調整崇明生態島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編制《〈“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分工方案》,從2010年開始,實施崇明生態島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貫徹“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評估”的動態評估考核制度。除此之外,上海還將崇明生態島建設納入市政府目標考核系統。
同時,建立廣泛的共建合作機制。開展國際合作、部市合作、滬蘇合作、政企合作,倡導全民參與。
經過多年的生態島建設,崇明生態發展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成效越來越彰顯,社會美譽度越來越高,生態島建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總結十多年的建設歷程,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啟示:生態島規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著眼大局,不斷提升政治站位;生態島規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匯集民意、凝聚民力;生態島規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不忘初心,切實強調規劃引領;持續推動改革創新;生態島規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開放融合,匯聚共建共享磅礴力量。
- 上一篇:江蘇聯發四文件,支持企業綠色發展 2019/8/17
- 下一篇:承德市對外公開6起涉水環境問題典型案件 2019/8/15